當今的創作者經濟正在改變名人和創作者之間的界線,迫使行銷公司和品牌採用更加靈活的策略。過去,名人和創作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分界,然而現在的情勢變得更加複雜和混合。行銷公司正尋求那種既了解名人世界又能進入創作者經濟領域的人物,這樣的混合策略成為了現代行銷的主流。

歷史上,名人被視為擁有廣泛影響力的人物,通常通過電影、電視或音樂等傳統媒體來吸引廣大公眾的關注,而創作者則專注於創造內容,並圍繞特定的興趣和社群建立粉絲基礎。

例如,行銷專家克里斯提出,以Alix Earle為例,這名創作者原本作為一名大學生,專注於時尚和生活方式內容,現在她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名人地位。這種跨界的風潮正在迫使品牌調整其行銷策略,希望能捕捉到這些混合角色所帶來的商機。

在這樣的背景下,行銷專家詹妮弗指出,企業追求效率的同時,也需要確保這種效率不會損害行銷的影響力。品牌在尋找合作夥伴時,應重視能夠真正轉換銷售的真實合作關係,而不僅僅是靠名人效應來賣弄眼球。規模較小的品牌不應將大部分行銷預算投入到名人身上,除非這種合作感覺真正自然有機。

現在,品牌越來越意識到創作者和名人之間的互相學習和適應是多麼重要。這種互動促使了所謂的「混合創作者」的出現,這些創作者能夠在社交媒體上活躍,又能像名人一樣建立自己的品牌甚至出演電影。隨著市場的成熟,創作者經濟預計將在2025年突破100億美元,儘管經濟不確定性仍然存在。

行銷預算的分配成為一項挑戰,品牌需要在名人和創作者之間找到平衡,特別是在有限的預算下,選擇最佳的合作夥伴可以顯著影響行銷活動的成功。大品牌往往傾向於選擇名人作為全球大使以提升品牌知名度,但這需要有很多當地的創作者來加強品牌對地方文化的了解和相關性。

在衡量投資回報方面,名人通常在品牌抬升、曝光和品牌知名度上表現良好,而創作者則更加著重於互動、信任和銷售轉化。以Instagram為例,微創作者能獲得更高的互動率,與此同時,品牌從中能獲得更高的媒體價值。這一切都表明,無論是名人還是創作者,品牌在選擇合作對象時,都應根據具體需求和策略來決定,確保每一個行銷活動都能夠與當地的創作者形成深刻的顧客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