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驅動東南亞“濕越濕、乾越乾”極端天氣模式的不同機制。

發生了什麼事?

在馬來群島,即包括印尼群島、菲律賓以及部分巴布亞新幾內亞在內的東南亞地區,土地使用變更和地球過熱對極端降水事件的影響尚未引起太多關注。現在,新的研究揭示了驅動濕乾天氣極端變化的不同機制。

一組來自國立台灣大學的科學家發現,由於土地使用引起的森林砍伐加劇了地表變暖,這增強了大氣的不穩定,促進了局部對流,最終導致更頻繁的強降水事件。科學家還得出結論,全球變暖擴大了大氣中的水分容量,導致更強烈和極端的降水事件。

研究者表示,他們的發現揭示了一個由不同機制驅動的“濕越濕、乾越乾”模式。在土地使用變更的條件下,濕極端主要由動態過程控制,而乾極端則由蒸發蒸騰的變化控制。然而,在一個變暖的世界,動態過程放大了濕極端,而濕度減少和弱化的大氣環流影響了乾極端。

“通過識別驅動這些變化的不同機制,我們為該地區的水文氣候動態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根據該研究,“結果強調了針對土地管理和氣候緩解策略的迫切需求,以應對在這個脆弱地區增加的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

為什麼極端降水模式的報告很重要?

該研究的作者表示,他們的研究結果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馬來群島的水文氣候動態。他們認為,他們的研究強調了“針對土地管理和氣候緩解策略的迫切需求,以應對在這個脆弱地區增加的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

該地區在過去的幾年中就已遭受了多次極端天氣事件。

去年十一月,熱帶風暴蔓妮造成的一場嚴重洪水和山體滑坡在菲律賓導致126人死亡並迫使超過16萬人撤離。

由全球天氣歸因組織進行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在造成去年十月底到十一月中期菲律賓連續遭受六次颱風襲擊的情況中起了關鍵作用。

正在採取什麼措施來減輕極端水文氣候事件?

該研究的作者表示,他們的研究“強調了需要更詳細的分析以進一步探索這些機制,以確保更深入地了解它們如何影響未來的極端天氣事件。”

通過減少陷住熱量的污染,可以減少我們的變暖世界對這些事件的影響。捐贈資金給氣候事業和支持由主流品牌實施的環保倡議可以有所幫助。

加入我們的免費電子報以獲取好消息和有用的提示,並不要錯過這份幫助你和幫助地球的簡易方法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