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get公司的DEI(多樣性、公平性與包容性)計畫無疑是該公司的品牌重點之一,尤其是其主打的「Bullseye歸屬感」計畫。這些年來,Target致力於推動提升黑人員工的職業發展、支持黑人擁有的企業以及協助LGBTQ+顧客和員工。然而,近日Target卻宣布縮減這些計畫,這一決定感覺上就像是最大的諷刺。曾經因包容性而聲名大噪的公司,如今似乎在逆轉方針,暗示那些價值觀只是表面文章。
多變的訊息傳遞
身為包容性領導者的Target已經多年依賴這些計畫吸引和留住那些重視同樣價值觀的員工和消費者。然而,這些計畫也成了保守活動家和政治領袖攻擊的對象,後者認為DEI行動代表的是基於種族、性別或性取向的不符憲法的"偏袒"。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曾下令聯邦機構終止DEI計畫,在這樣的政治壓力以及法律訴訟的情勢下,Target逐步縮減了許多公共承諾。
在最近的員工備忘錄中,Target將這些縮減舉動描述為一個戰略新篇章的一部分,但CEO Brian Cornell未出席公告的情況引起了外界對承擔責任的質疑。尤其Cornell正是在這些計畫開始時的掌舵人,如今的回避讓人覺得缺乏領導責任感。這與Target在George Floyd去世後做出的承諾形成鮮明對比,當時Cornell承諾對黑人社區進行重大投資。如此的縮減舉動似乎讓之前的承諾看起來矛盾,進一步對Target價值觀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即使公司以“外部環境的變化”為理由,對於在縮減這些承諾後是否會有明確的包容性計畫的缺乏表示,依然損害了公司的公信力。如果這一縮減真的是策略轉型的一部分,Target本應分享一個詳細的計畫來填補縮減後的空白。然而,突如其來的變更更像是一種迎合,而非真正的進步。
與此相比,Chipotle的CEO Brian Niccol,他在危機中通過TikTok直接與公眾互動,以充滿透明度的方式表達領導力,這和Target如今的做法相去甚遠。
反彈:雙刃劍效應
對於Target縮減DEI方案的反彈,特別來自進步派消費者和倡導者,他們覺得這是一種對公司之前所堅持價值觀的背叛。社交媒體上的憤慨激增,尤其在TikTok上,以#BoycottTarget之類的標籤為主題的聲浪不斷。他們批評這個品牌只是在進行"表演式的盟友關係"——即對多樣性和社會問題的承諾僅限於表面,缺乏真誠的意圖。
這樣的表演式盟友關係追求的是公關上的利益,而不是對公平與包容性的真正承諾。這一切加深了對那些無法堅守承諾的品牌的懷疑。與此同時,這樣的反彈既疏遠了忠實顧客也未能滿足批評者,大大增加了Target的聲譽風險。那些曾經支持這個品牌的社區的失望反映了更廣泛的要求:企業必須在面對壓力時信守其價值觀。
漸進改變與表演式盟友關係
Target決策的最顯著問題之一在於其突兀與回應式的特質。這反映出一種危險的“非黑即白”思維,把一個如多樣性與包容性般深遠的議題簡化至兩極性。非黑即白的思維將複雜的問題簡化到極端,無法看見存在於灰色地帶中的細微真實。如此認知DEI計畫能如同開關一樣被關閉和打開的概念展示了對營造公平環境的重要性及複雜性的根本不尊重。
實際上,有意義的進展需要一個細緻而迭代的方式。然而,Target如此處理此次的縮減讓人覺得DEI計畫只是二元選擇——被完全接受或者被完全放棄。這種思維損害了信任和進步,讓員工和顧客感到幻滅。
對於那些非出於面對政治壓力的屈服,Target若有真正的計畫應該明確說明。流暢的策略應該概述繼續支持被邊緣化社群的步驟,即使某些計畫需要演變。結果,缺乏清晰的路線圖削弱了真誠的承諾,讓人容易透過新聞稿看穿真相:這個回退是一種屈服,而非進步。
政策和計畫的易於回退暴露了其表演性質。這些措施缺乏建立信任所需的深度,並常常阻礙進步,令員工和顧客感到幻滅。
向摩根大通學習:做好DEI
相反,摩根大通今年延期支付的CEO Jamie Dimon在面臨嚴峻壓力下,保持了對多樣性計畫的承諾。Dimon採取了一個大膽姿態,強調DEI不僅僅是外表形象,而是良好的商業策略。他在世界經濟論壇上講:“就來吧”,面對批評時,他強調接觸代表性不足的社群的重要性以推動有意義的進展。
摩根大通的300億美元種族公平承諾,至2024年接近完成,這表明了這一持續努力的決心。Dimon的策略顯示了當將DEI嵌入公司價值觀和運營中,能在政治和文化挑戰中保持信任與忠誠度。
摩根大通除了公開聲明外,還實施了切實可行的計畫,包括對歷史上黑人大學和鄉村地區的投資,以及為黑人、LGBTQ+和不同能力的員工設立有力的員工資源小組。這些努力不被作為慈善行為呈現,而是作為業務增長和人才吸引的重要策略。
Dimon的立場也避免了表演式盟友關係的陷阱。透過將公平嵌入摩根大通的運營策略中,他確保這些計畫即便在政治和文化氣候轉變中也能產生持久影響。
對清晰度和承諾的呼籲
Target的領導層及其他企業領導者必須意識到在當今分裂的社會風潮中,中立不再是一個選項。堅持價值觀可能招致批評,但同樣建設了信譽和真正的連結。退出DEI行動或許能暫時消減反彈,但這樣也會以長期信任和忠誠為代價。
教訓是簡單的:如果包容性確實是內心信念,那麼它必須被視為不可商量的因素。品牌必須明確透明地面對挑戰,堅定支持被邊緣化的社群,並清晰地傳達為何DEI是道德和商業上都必須遵循的戰略。少於此均是對員工、顧客和社會的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