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尋找解決海產品中汞污染的方法。根據美國加州大學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發,這一問題可能迎來了突破性解答。他們透過對特定腸道細菌進行基因工程改造,成功將解毒酶的DNA植入其中,使其具備解毒汞的能力。研究成果已發表於《Cell Host & Microbe》期刊中,並在小鼠實驗中顯示出顯著的汞含量降低效果。
汞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神經毒素,長期以來,人們已經意識到吃海鮮是攝入汞的重要途徑。即便全球持續努力減少汞的排放,其在環境中仍然無處不在。汞透過煤炭燃燒和金屬冶煉等人為活動進入環境系統,最終在水中轉化為具毒性的甲基汞,進而進入食物鏈。因為甲基汞在食物鏈中能夠生物放大,被人類消耗時,累積量達到最大。
汞污染不僅威脅魚群的存續,更對人類健康構成多重風險。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的資料,汞暴露的健康影響可從呼吸困難、皮膚紅疹等短期症狀,一直到腦損傷、性格改變、震顫以及神經系統疾病等長期影響。特別是胎兒發育期及幼兒,對汞的毒性尤為敏感。
透過小鼠實驗,研究團隊發現這些改造後的腸道細菌能顯著降低小鼠體內的甲基汞含量,包括懷孕小鼠體內的汞含量。研究顯示,這些改造後的益生菌能夠有效阻止甲基汞進入母體血液,從而避免影響胎兒的發育,尤其是腦部。
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透過科學技術,我們可能能夠持續食用作為文化飲食重要成分的海產品,而不必擔心其汞超標的風險。共同作者之一、Scripps海洋生物地球化學教授阿米娜·沙爾图普說,儘管全球致力於降低汞排放,但海產品中的甲基汞含量短期內不會有明顯下降,這使得新技術的應用顯得尤為迫切。
研究團隊正在進一步優化這些腸道益生菌的效果,試圖開發可應用於人類的解毒方案,藉此減少汞對人體的威脅。這一進展意味著,即便汞含量高的海產品,在未來可能也能成為更安全的食物來源,為公共健康帶來了一線曙光。